按月杠杆炒股 狮脑山:百团大战故事代代传_李若冰_八路军_抗日战争
发布日期:2025-07-17 20:56 点击次数:88编者按: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八十年沧海桑田,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抗战精神始终薪火相传。为追寻红色足迹、见证时代巨变,人民政协报·人民政协网今日起将陆续推出“与委员同访·看今昔巨变”系列报道,记者与政协委员同访抗战根据地,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画卷中汲取力量,砥砺前行,敬请关注!
展开剩余87%△ 百团大战纪念碑。
盛夏的狮脑山山青木秀,满目葱茏。这里不仅是山西阳泉市区的天然氧吧,还镌刻着一段动人心魄的抗战历史。
85年前,这里曾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。
7月7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,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。接着,他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,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,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。要讲好抗战故事,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近日,记者跟随阳泉市政协委员、寻访抗战老兵志愿者李若冰走进狮脑山,一同回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那光辉璀璨的一页,感悟伟大抗战精神。
△ 记者与阳泉市政协委员、寻访抗战老兵志愿者李若冰同访百团大战纪念馆。
狮脑山上的七个昼夜
狮脑山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市区西南,海拔1160米。登上狮脑山山顶,一座高耸的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。“这座百团大战纪念碑高40米,主碑以刺刀造型直指苍穹,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铁血荣光。旁边矗立着高3.2米、长227米的英烈墙,上面镌刻着4860位在百团大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英名,他们的功绩,永垂不朽。”李若冰介绍说。
1940年8月,为打破侵华日军的“囚笼政策”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。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进攻战役。阳泉,正是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。
“在阳泉发生的战斗中尤以狮脑山战斗最为激烈。”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张婕介绍,狮脑山地势险要,是控制正太铁路的制高点和咽喉要地。1940年8月20日夜,为掩护阳泉以西部队的破袭作战,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和第14团迅猛突袭,一举占领了狮脑山主峰。
△ 狮脑山血战中的八路军机枪阵地。新华社发
恼羞成怒的日军倾巢而出,于23日早晨以密集炮火猛轰狮脑山左右两翼阵地,并施放毒气弹。午后,20余架敌机低空盘旋,轮番向八路军阵地扫射轰炸,试图为地面部队的攻击提供掩护。
然而,坚守狮脑山的八路军勇士们无所畏惧,视死如归。“工事被炸毁了,就以弹坑为掩体;机枪手牺牲了,弹药手立刻顶上;面对敌人投掷的毒气弹,战士们用集束手榴弹轰炸,驱散毒烟……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,英勇的战士们苦战七昼夜,直到胜利完成任务后,才全部撤离狮脑山。”张婕的讲述将记者带回了昔日壮怀激烈的战场。
“你们知道八路军战士吃的是什么吗?他们开始还能吃到一些黑豆,后来黑豆没了,只能喝豆角、南瓜煮成的菜汤,到最后连菜汤都喝不上,只能啃食未成熟的苞米和野菜。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坚守阵地,毫不退缩。”李若冰激动地说,“我是从小听着八路军奋战狮脑山的故事长大的。每次听到这里,我都会潸然泪下。没有先辈们的浴血奋战、保家卫国,哪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!”
△ 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张婕向记者讲述百团大战历史。
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
历经85载风雨洗礼,昔日硝烟弥漫的狮脑山,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景色宜人的森林公园。
百团大战纪念碑于1987年建成,百团大战纪念馆于1995年落成,它们是阳泉标志性的红色文化名片。此后,纪念馆不断丰富馆藏资料,创新展陈形式,2024年接待游客达40余万人次,先后荣获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等多项荣誉,成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。
跟随李若冰的脚步,记者走进了这座以“基石”为寓意的全国唯一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纪念馆。
△ 百团大战纪念馆“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”群雕。
序厅里,“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”群雕栩栩如生,生动再现了正太铁路破袭战、狮脑山战斗、娘子关战斗等百团大战的主要战斗场景。步入“鏖战狮脑山”半景画厅,仿佛时空瞬间折叠。“砰——”炮火映红了天幕,声光电技术重构的战场,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,不禁屏息凝神。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光影交织中重现,爆炸的火光照亮了八路军战士坚毅的面庞,冲锋的呐喊穿透时空,在展厅的每个角落回荡。
在展厅里,李若冰久久驻足在磨河滩战斗的介绍前,“特等战斗英雄”邓仕均的名字令他感慨万千。
“这些年,我寻访了140多位抗战老兵,其中就有老兵‘邓云’。”李若冰向记者介绍,邓云原名曹立忠,1940年8月,曹立忠与战友邓仕均同在晋察冀军区第五团一营一连,邓仕均任连长,他任指导员,二人一起出生入死,用生命和热血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。受伤退伍返乡后,曹立忠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邓仕均,将姓名改成了“邓云”。
一件文物讲述一个故事,一件展品承载一段历史。纪念馆内,470余幅图片、200余件实物、10余处场景,生动地记录了百团大战的战役过程。“如今,游客不仅可以线下参观,还能随时随地在手机上‘VR探馆’,访问由228件文物数据等构建起的红色基因库。”张婕介绍说。
“7月7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,专程来到阳泉狮脑山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,我感到备受鼓舞、倍感振奋。”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和寻访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,李若冰表示深感责任重大。他表示,不仅要把阳泉抗战老兵的故事收集整理好,更要当好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、展示抗战老兵风采、讲好抗战老兵故事的红色宣讲人。
阳泉被誉为“中共创建第一城”,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史料和遗迹。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百团大战纪念馆等红色遗迹、讲好抗战故事,李若冰表示,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保护与利用开辟了新路径,让抗战故事“活”起来有了更多可能。“建议建立统一规划数据源保护机构,实现数字化、可视化建模,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,既方便游客查询,又促进文化传播;同时制定适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实施办法,确保有章可循。”
阳泉市政协委员、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朱继明表示,应将阳泉“中共创建第一城”的历史标记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超级红色IP。“建议推进狮脑山4A级红色景区建设,充分挖掘狮脑山红色主阵地的核心支撑作用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弘扬伟大抗战精神;同时,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狮脑山红色景区建设宣传力度,提升景区知名度。”
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讲好抗战故事,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,让英雄血脉赓续,教育激励广大青少年,做堂堂正正、光荣自豪的中国人!”李若冰说。
策划:李木元 王泳
记者:谢阿愁 王泳 康亮 王星星 汪凯
新媒体编辑:李婧然(实习)
审核:李木元
发布于:北京市